徐梵澄引言
天竺古称十《奥义书》者,首《伊莎》。至今集百零八或百二十《奥义书》者,亦首《伊莎》。“伊莎”者,“精神”也。取颂之初二字名书,与中国古诗之例合。全书寥寥十八颂。室利阿罗频多(一八七二至一九五〇年)疏释,亦此简约一卷,而韦檀多学之精华皆摄。有此一卷。即是书古今余家注疏皆可不问。梵文简古,非雅言不足以达神旨。疏释出义沈博,译文稍涩,尚不至于晦;编次微与原本不同,必要处亦略加补注按语。窃意读是书者,数行即宜掩卷深思,或三复乃有当于心,确然知其理之不可易也。是圣言量,旷世一迂,为序为跋,皆所毋庸,谨识数语于耑。(一九五七年单行本出版题端。)
兹因篇幅所限,室利阿罗频多之疏未摄入此集,注释皆存。
注意:唱诵音频来自网络,不一定完全跟文本同步,仅供参考。
īśāvāsyopaniṣat
▍徐梵澄 译
伊莎奥义书
▍黄宝生 译
自在奥义书
章节目录
圆满颂
oṃ pūrṇamadaḥ pūrṇamidaṃ pūrṇātpūrṇamudacyate |
pūrṇasya pūrṇamādāya pūrṇamevāvaśiṣyate ||
oṃ śāntiḥ śāntiḥ śāntiḥ ||
▍徐梵澄 译
唵!彼为圆满,此①为圆满。是由圆满,生起圆满。
而由圆满,减去圆满;则其所余,仍此圆满!②
唵!平安!平安!平安!③
▍黄宝生 译
唵!那圆满,这圆满,圆满出自圆满,
从圆满获得圆满,始终保持圆满。
唵!和平!和平!和平!④
① “彼”“此”分言,“彼”可谓“非显了大梵”,“此”可谓“显了大梵”。“显了者”出自“非显了者”。
② 此如说由一整数,减去一整数,其所余者,仍此整数,以寻常形而下学论之,于理不可通者也。然就韦檀多学观之,此正胜义之胜义。终不以世界之创造而微有损减,是永恒自体圆满完整者。此义亦具于《阿他婆韦陀》(Atharvaveda.10.8.29)中,似语迷则具于此颂,亦所谓“一灵寓众生,形色从所式”是也。参《羯书》5.9—11。
③ “平安”三祝,指“地、空、天”三界。
④ 以上是开头的和平祷词。其中的“圆满”指梵。
01 oṃ īśā vāsyamidaṃ sarvaṃ yatkiṃ ca jagatyāṃ jagat |
tena tyaktena bhuñjīthā mā gṛdhaḥ kasya sviddhanam ||
▍徐梵澄 译
唵!
凡此皆伊莎所宅舍兮①, 凡宇宙之动中为动者。
以此弃舍兮,尔其享受! 而毋贪谁人之所有。
▍黄宝生 译
自在②居住在活动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这一切中;
你应该通过弃绝享受,不要贪图任何人的财富。
① “所宅舍”(Vāsyam),字有三义:一为“衣蔽”,二为“著之如袍服”,三为“所寓居”,常释取第一义。商羯罗 (Śaṅkara)疏亦以为当识此宇宙万有之幻而见纯全“大梵”之真也,故如“衣蔽”之然。其释乃与此《奧义书》全部思想相违。意象原是世界如一“袍服”或一“寓所”,有其内中形成且统治之“精神”御之居之也,取第三义,于本书思想较合。
②自在(Īśā)指主宰世界一切的神,至高的自我或灵魂。“弃绝”指摆脱对一切虚妄事物的执著。
02 kurvanneveha karmāṇi jijīviṣecchataṃ samāḥ |
evaṃ tvayi nānyatheto'sti na karma lipyate nare ||
▍徐梵澄 译
于斯世唯作业兮①,当愿身生百年。
于尔如是而无他兮;行业于人不牵。
▍黄宝生 译
人应该在这世上做事②,渴望长命百岁;
你就这样,而非别样,业不会沾染人。
① “于斯世唯作业兮”,“唯”字着重。即事业当作,而非舍弃事业,了无所作也。 商羯罗读此后半頌为“在汝如是——此非有异于如是——行业于人 不缠”。释第一行 之“作业”,为《韦陀》中所说祀事等。凡夫作之以免恶行恶果而缴天福;而末句之“行业”则为“恶业”。以为此頌乃为凡夫留地步,至若见道启明之士,出世舍弃事业,入山林而无所作为云。其说牵强。余说似为原文简单径直之义。
② “做事”或译作业。业(karma)指行动,尤其指祭祀活动。一个人只要按照经典从事行动,业就不会沾染或玷污他。
03 asūryā nāma te lokā andhena tamasāvṛtāḥ |
tāṃste pretyābhigacchanti ye ke cātmahano janāḥ ||
▍徐梵澄 译
彼诸界无太阳兮①,皆黑暗所盖藏,
彼等终然归往兮,倘灵魂其贼戕②。
▍黄宝生 译
那些名为阿修罗的世界③,笼罩蔽目的黑暗,
那些戕害扼杀自我的人,死后都前往那里。
① “彼诸界无太阳兮”,无太阳asūrya,另本原文有作asurya,“阿修利耶”者。“阿修利耶”则义为“属阿修罗者”,或“非神圣”。在全书思想结构中,此颂所以启末四頌中之最后一运动,在彼处其暗示之义乃加以阐明。向“太阳”之祈祷,返征于无太阳诸界,为黑暗所笼蔽,亦第九頌第十二颂所回顾者也。在余《奥义书》中,太阳及其光线常说为与诸“光明”世界亲切相连,其自然之反对面乃黑睹,无太阳,非指“阿修罗”界。
②按:第三颂言“戕贼性灵”,此亦辞之华耳。性灵如何能受戕贼?参《薄伽梵歌》第二章第十九頌。亦参《羯陀书》2.19。此颂与《大林间书》4.4.11,文字大同小异。
③ “阿修罗的世界”即魔的世界。参阅《大森林奥义书》4. 4. 11。
04 anejadekaṃ manaso javīyo nainaddevā āpnuvanpūrvamarṣat |
taddhāvato'nyānatyeti tiṣṭhattasminnapo mātariśvā dadhāti ||
▍徐梵澄 译
彼一不动而速于心,诸天所不达兮,居前逦迤。
彼止,而越乎奔驰者兮,彼中生命之主①始立诸水。②
▍黄宝生 译
唯一者③不动,却比思想更快,始终领先,众天神赶不上它;
它站着,却超越其他奔跑者,在它之中,风支持所有的水。
①“生命之主”,原文是Mātariśvan,字义是“自伸展于‘母’或‘能涵’中者”,此或 可谓“以太”(空大),即能涵之原素,万物之母。或可谓“地大”,即物质能力,在《韦陀》中谓“地”曰“母”。此又《韦陀》中“风大”涡柔(Vāyu)之称,表生命能力中一神圣原则 曰“气”(Prāṇa),自伸展于“物质”中,使其形体生动者。于此义表神圣“生命权能”,居临宇宙一切活动形式中者也。
② “诸水”,原文是Apas,如在《白夜珠韦陀》(Śukla Yajurveda)中所标音而读者,义仅是“水”。若不取此《韦陀》所标音之义,在文法上以单数視之,义为“工作”,“行业”,商羯罗则以复数释之,意为“种种行事”。此困难由于古《韦陀》之原义忘佚,后人 或释为“物质”五原素之一,即“水大”。此一引据,自于本文上下不合。然“诸水”者,原指《韦陀》中之“七道水流”,又称为养育人生之“七母牛”也。象征宇宙间七原则及其活 动,三卑四高。三者为生理体,情命体,心思体,皆在下;四者为神圣“真理”,神圣“悦乐”,神圣“意志”与“知觉性”,及神圣“本体”。(按:即存在者,泛称则译有体)。古七世界之理念,亦建基于此,七世界中,此七原则皆以其种种和谐分别活动。是则显然为此 《奧义书》中一名词之正义。
③ “唯一者”指自我,也指梵。“众天神”代表各种感官,“风”代表生命气息,“水”代表各种生命活动。
05 tadejati tannaijati taddūre tadvantike |
tadantarasya sarvasya tadu sarvasyāsya bāhyataḥ ||
▍徐梵澄 译
彼动作兮彼休,彼在远兮又迩;
彼居群有兮内中①,彼亦于群有兮外止。
▍黄宝生 译
它既动又不动,既遥远又邻近,
既在一切之中,又在一切之外。
①按:“群有内中”之说,参《薄伽梵歌》13.15。
06 yastu sarvāṇi bhūtānyātmanyevānupaśyati |
sarvabhūteṣu cātmānaṃ tato na vijugupsate ||
▍徐梵澄 译
而见群有唯在“我”中,
群有中乎“我”独①;斯人兮,自兹无所畏缩。②
▍黄宝生 译
在自我中看到一切众生,
在一切众生中看到自我,他就不会厌弃③。
①按:“群有中乎我独”之说,亦参《薄伽梵歌》6.30。
②按:“无所畏缩”之说,参《大林间书》4.4.15;《羯陀书》4.5.4.12。
③“不会厌弃”指不会厌恶或惧怕一切众生。
07 yasminsarvāṇi bhūtānyātmaivābhūdvijānataḥ |
tatra ko mohaḥ kaḥ śoka ekatvamanupaśyataḥ ||
▍徐梵澄 译
见唯“我”化为群有兮,①是则全知。
万物皆见其一兮,何忧曷痴?
▍黄宝生 译
对于知者②来说,自我即是一切众生;
他看到唯一性,何来愚痴?何来忧愁?
① “群有”(sarvāṇi bhūtani),真解当是“凡诸已变是之事物”。与“自我”相对,“自我”谓自体存在而不变易之有体。此辞常义为“一切创造物”,但于此显然当着重直解,于“已化为‘变是者’(bhūtāni abhūt) ”一语可见。意谓人得无上知觉,由此其人中唯一“自我”自加引申展拓,以怀抱万事万物,且实践永恒一行事,即“彼一”以之自加显示于宇宙之动之多种形式中者。
(按:阿氏译頌之前半为:“其人中是此‘自我本体’化为一切存在即‘变是者’,因其有完全知识……”故有此释。“群有”唐译“一切众生”。若释“众”指品类之多而顺汉文古谊释“一切”为“普通”,于义可通,但原意不尔。故不若“群有”之为直译又为雅语也。但“有”字于“变是”之义仍未出。译頌以“群有”二字较佳,出义则“变是者”为卓。又“万物”阿氏译为“遍处”。)
② “知者”指知道自我者。
08 sa paryagācchukramakāyamavraṇamasnāviraṃ śuddhamapāpaviddham |
kavirmanīṣī paribhūḥ svayambhūryāthātathyato'rthānvyadadhācchāśvatībhyaḥ samābhyaḥ ||
▍徐梵澄 译
是彼周至兮,——光明,无身兮,无瘢,无筋兮,洁清,罪业兮不撄。
为见者兮为思士,①为一自在兮为遍是,各如其性兮位列万事,自来兮古始。
▍黄宝生 译
他②遍及一切,光辉,无身躯,无伤痕,无筋腱,纯洁无瑕,不受罪恶侵袭;
他是圣贤,智者,遍入者,自在者,在永恒的岁月中,如实安置万物。
① “见者”即“见道者”(Kavi) “思士”(Manīṣi),今言“思想家”。在古《韦陀》思想,此二者分明有辨。前者表神圣超智识之“明”,由直观与启悟,得见事物之真性、原則,及其形相于其真实关系中后者表劳苦之心思,自已分别化之知觉性工作,由事物之可能性,下入乎形体之实际显示,上述乎其于自体存在“大梵”中之真性。
② “他”指自我,也指梵。“圣贤”(kavi)指吠陀仙人,即洞悉一切者,吠陀颂诗的创作者。后来,kavi一词用于指称诗人。
09 andhaṃ tamaḥ praviśanti ye'vidyāmupāsate |
tato bhūya iva te tamo ya u vidyāyāṃ ratāḥ ||
▍徐梵澄 译
人遵“无明”兮,入乎冥幽。
所乐唯“明”兮,大暗是投。①
▍黄宝生 译
那些崇尚无知的人,陷入蔽目的黑暗,
那些热衷知识的人,陷入更深的黑暗。②
①按:第九颂与《大林间书》4.10同文。
②这里,“无知”(avidyā)指行动,尤其指祭祀活动。“知识”(vidyā)指智慧,尤其指关于天神的知识。前一种人有行动,无智慧;后一种人,有智慧,无行动。这颂见《大森林奥义书》4. 4. 10。
10 anyadevāhurvidyayā'nyadāhuravidyayā |
iti śuśruma dhīrāṇāṃ ye nastadvicacakṣire ||
▍徐梵澄 译
说唯异乎是兮,从“明”所由,说异乎是兮,“无明”所出。
——如是闻之哲人,哲人示我兮“彼一”。①
▍黄宝生 译
我们听到智者们向我们解释说:
那不同于无知,也不同于知识。
① “说唯异乎是兮”,用“唯”字所以着重“异乎”。意谓:迥异乎前颂所说之结果,乃“明”与“无明”之所归者。“异乎”说见下颂。寻常解者,谓为“‘明’有一结果,‘无明’,另有一结果,显为凡俗之见,出以夸饰之辞,于义无所增益,抑亦无所立于思想之通贯。”
按:“闻之哲人”之说,原意亦见《由谁书》1.3第四句。
11 vidyāṃ cāvidyāṃ ca yastadvedobhayaṃ saha |
avidyayā mṛtyuṃ tīrtvā vidyayāmṛtamaśnute ||
▍徐梵澄 译
人知“明”与“无明”兮,于一俱并。
以“无明”而出死兮,以“明”克享永生。
▍黄宝生 译
同时知道无知和知识这两者的人,
凭无知超越死,凭知识达到不死①。
①只有行动和智慧相结合,才能通过行动超越死,通过智慧达到不死,即达到永恒。
12 andhantamaḥ praviśanti ye'saṃbhūtimupāsate |
tato bhūya iva te tamo ya u saṃbhūtyāṃ ratāḥ ||
▍徐梵澄 译
人遵“无生”兮,入乎冥幽。
所乐唯“生”兮,大暗是投。
▍黄宝生 译
那些崇尚不生成①的人,陷入蔽目的黑暗,
那些热衷生成的人,陷入更深的黑暗。
① “不生成”指不显现者,即不显现的原初物质(prakṛti)“生成”指显现者,即由原初物质衍生的现象世界。这里意谓不显现的原初物质和显现的现象世界,两者不能割裂。
13 anyadevāhuḥ saṃbhavādanyadāhurasaṃbhavāt |
iti śuśruma dhīrāṇāṃ ye nastadvicacakṣire ||
▍徐梵澄 译
说唯异乎是兮,从“生”所由,说异乎是兮,“无生”所出。
——如是闻之哲人,哲人示我兮“彼一”。
▍黄宝生 译
我们听到智者们向我们解释说:
那不同于生成,也不同于不生成。
14 saṃbhūtiṃ ca vināśaṃ ca yastadvedobhayaṃ saha |
vināśena mṛtyuṃ tīrtvā sambhūtyāmṛtamaśnute ||
▍徐梵澄 译
人知“生”与“灭”兮,于一俱并。
以“灭”而出死兮,以“生”克享“永生”。
▍黄宝生 译
同时知道生成和不生成这两者的人,
凭毁灭超越死,凭生成达到不死①。
①凡显现的生成者都会毁灭,返回不显现的原初物质。
15 hiraṇmayena pātreṇa satyasyāpihitaṃ mukham |
tattvaṃ pūṣannapāvṛṇu satyadharmāya dṛṣṭaye ||
▍徐梵澄 译
金光为盖兮,掩蔽真理之面;
养育者!君其除之!为真理之法兮为见!①
▍黄宝生 译
真理的面容覆盖着金盘,普善②啊!
我遵奉真理,请你揭开它,让我看到。
① 在《韦陀》(Veda)之内中深义,“太阳之神”(Sūrya),表“见者”之神圣“启明”, 超出心思,而形成事物之纯粹自体光明“真理”者。彼之主要权能为自体启明之知识,在《韦陀》中称之曰“见”。彼之国土则说为“真理”,“律则”,“大”。彼为“养育者”或“长养者”,以其扩大且启迪人类黑暗有限之存在体,人乎一光明与无限之知觉性。彼为独一“见者”,“见一性者”,“知自我者”,而导人至乎最上之“见”彼为“琰魔”(Yama)即“管制者”或“执法者”,操持“真理之大法”(Satyadharma),故亦即吾人本性之正当原则——“各如其性兮”——以管制人类行为及已显示之有体”为一发自“万物父”之光明权能,而在自体则现示为神圣之“彼士”(补鲁洒),则一切有体皆其显示也。彼之光明,皆辉煌发自“真理”即“ 大”之思想,然在生分别及反映之原则——“心思”中,则变偏差,曲折,以致破碎,凌乱。于此造成一金光之盖,蒙蔽“真理”之容。“见士”祷告“日神”,祈其整饬之于正当关系与秩序中,更收聚为一启示之真理整体。此内中程序之结果,乃在宇宙之神圣“性灵”中,见万事万物为一。
按:第15颂至第18颂全文,与《大林间书》5.15.1同。
②普善(Pūṣan,词义为养育者)是太阳神之一。
16 pūṣannekarṣe yama sūrya prājāpatya vyūha raśmīnsamūha tejaḥ |
yatte rūpaṃ kalyāṇatamaṃ tatte paśyāmi yo'sāvasau puruṣaḥ so'hamasmi ||
▍徐梵澄 译
养育者!独见者!执法者!太阳!造物之子!整君之芒!
敛君之光!我乃见君之相,至福乐兮辉章! 彼兮彼兮彼士,——我为彼!
▍黄宝生 译
普善!唯一的仙人!控制者!太阳!生主之子!请放出光芒,聚合光辉!
我看到了你的极其美好的形象,那个,其中那个原人,我就是他①。
① 这里意谓在太阳中看到原人。“原人”指至高自我。“我就是他”,意谓个体自我与至高自我同一。
17 vāyuranilamamṛtamathedaṃ bhasmāntaṃ śarīram |
oṃ krato smara kṛtaṃ smara krato smara kṛtaṃ smara ||
▍徐梵澄 译
气息兮,永生之命;躯体兮,飞灰是竟。
唵!心志兮!记昔之行,记之!心志兮!记之,记昔之行!①
▍黄宝生 译
风②永不停息,永不灭寂,而身体最终化为灰烬,
唵!心啊!请记住这事!心啊!记住,记住这事!
① “气息”(Vāyu,音翻“涡柔”,余处称Matariśvan,(按:前译“生命之主”,见第二分注。)即宇宙中之“生命能力”。在“太阳”之光明中,彼自启示为生存之永生原则, 躯体中之生,死,生命,皆不过特殊与外在之程序而已。
在《韦陀》中,“心志”(Kratu),有时义为“行为”本身,有时义为“行为后之有效权能”,以“意志”代表于心思知觉性中者。“火神”即此权能。彼为一神圣力量,初显于物中为热,与光,与物质能力,其次在人之知觉性之其他诸原则中,取各种形式,以一种进 步之显示,而导人上达于“真理”与“福乐”。
按:第17颂“心志”,参《唱赞书》3.14.1,一。第18颂出(Ṛ. V.)1.189.1。后半亦见(A. V.)4.39.106。
② “风”指维持生命的气息。这里译为“心”的kratu一词是个多义词,含有祭祀、智力、决心和意志等意义。
18 agne naya supathā rāye asmānviśvāni deva vayunāni vidvān |
yuyodhyasmajjuhurāṇameno bhūyiṣṭhāṃ te nama uktiṃ vidhema ||
▍徐梵澄 译
火神!君明知兮万族!由乎善道,引我入乎大福!
而除罪恶引诱。曰至上皈敬君兮,以祝。①
▍黄宝生 译
火啊!带我们遵循正道,走向繁荣,天神啊!你知道我们的一切行为;
请你为我们驱除阴险的罪恶吧,我们会献给你至高无上的赞歌。②
① “罪恶”,在《韦陀》之概念(此颂直取自《韦陀》)乃激动且引诱官能离乎善道者。有一正道,即自然增上光明与真理之路,ṛjuḥpanthā, ṛtasya panthā,引过无限水平,引至无限视景vitāni pṛṣṭhāni,由之而吾人本性之律则,可寻常导使吾人臻乎圆成。然“罪恶”反驱之在不平且有限之曲径中行,顿踬颠沛,循乎盘纡转折已。duritāni vṛjināni。
“以祝”(vidhema)—辞,乃用于敕其牺牲,向上帝献供,寻常亦用于牺牲或祠祀本事。“皈敬”(namas),内中外表之归依,在《韦陀》为投顺吾人内中及世界内中神圣“存在者”之象征。此所奉为牺牲者,即全部低等自私人类天性之官能,所供奉者即“火神”或神圣“意志之力”。作最完全之投顺已,则无有于内中之乖戾,此乃能引导人之心灵,经真理而达于福乐境,充满精神富藏者。此幸福境,乃纯粹“爱”与“乐”之原则中所涵原来必有之自我满足。斯则《书陀》入道者尝视为宇宙间神圣生存之渊源,人类神圣生命之基础。惟此原则之以自私自利而变形,乃现为低等世界中之欲望与占有欲。
②这首颂诗见《梨俱吠陀》1. 189. 1。以上15—18,见《大森林奥义书》5. 15. 1—4。
00 iti vājasaneyasaṃhitāyāmīśāvāsyopaniṣatsaṃpūrṇā ||
以上跋折僧奈耶总集之自在奥义书圆满。